郭华东,男,1950年10月出生,现为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、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。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、芬兰科学与人文院外籍院士、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、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。现任国际数字地球学会(ISDE)主席及其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、国际环境遥感委员会(ICORSE)主席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成员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(HIST)主任等职。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,从2018年7月起被聘为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。
从事空间地球信息科学研究,先后担任973计划“空间观测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的机理与方法”项目、大科学装置“航空遥感系统”、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“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”首席科学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“地球宏观科学现象的月基观测研究”负责人。在遥感信息机理、雷达对地观测、数字地球科学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。系统揭示雷达电磁波与典型地物的相互作用机理,建立了无植被沙丘雷达散射几何模型,揭示了熔岩的去极化机理与植被的多极化响应现象,证实了长波段雷达对干沙的穿透性;建立了多源遥感找矿理论方法与模式,构建了重大地震灾情全天时全天候和主被动遥感观测体系,提出全球变化科学卫星和月基对地观测科学概念;组织建设了新型对地观测系统,建成神舟飞船陆地遥感应用系统,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数字地球原型系统,提出科学大数据和地球大数据概念。
发表论文600余篇,出版专著和主编著作16部。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。被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授予名誉科学博士学位,获亚洲遥感协会Boon金奖,是俄罗斯 N.M. Przewalski奖以及俄罗斯宇航联合会金奖获得者,其带领的“空间大数据应对气候变化”团队获联合国全球脉动奖。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全国先进工作者,是第十二、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。